《水浒传》里的梁山好汉,曾跟随宋江征讨大辽、讨伐方腊。要说这些敌人从何而来,归根结底,都是宋江“招”来的。
在无外敌威胁时,反倒是宋江成为梁山兄弟们最大的隐患。
当年宋江派张顺前往方腊阵营送去劝降信,但张顺直至去世都不明白,信中竟无一字。宋江为何如此安排?
这背后藏着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:宋江本性阴险狠毒,可他却能让百余兄弟心服口服,乖乖听命,这到底凭什么?
首先,宋江能掌握人心,离不开早期众人的支持,否则也不可能坐稳梁山领袖的地位。
展开剩余88%这时有人会问:“他又是如何赢得这些人的支持?”说到底,就是他极善于获取他人信任和利用人心的艺术。
《水浒传》的核心精髓,正是这108位好汉的集结过程。个人看来,这一部分并不算特别精彩,因为宋江的手段实在是太会骗了。
不仅如此,他还教唆别人用同样的计策,将更多人骗上梁山,一步步将他们引入陷阱,真是无耻至极。
事实上,宋江后来所用的招数非常简单:先把被俘人员释放,再软语相劝,说得温情脉脉。感觉施耐庵的笔触里,宋江和作者自己似乎是一体的。
在招募齐108将后,故事不能就此停滞,必须给他们安排事迹,于是便有了“招安”之计。
宋江接受招安,绝非出于一片赤胆忠心,而是完全为了一己私利。
按照施耐庵的描述,宋江是个重情重义、极其爱国的人。
但事实上,我们都被施耐庵的描写所蒙蔽,宋江与这些美德毫无关系。
宋江原是官场小吏,因生辰纲案正式与梁山结缘。
这桩生辰纲事件,导致晁盖派人送给宋江一根金条作为谢礼。
正是这根金条,成了宋江杀死妻子阎婆惜的导火索。背负命案的他,开始了漂泊生涯。
起初,宋江并不愿意投靠梁山,他更期望做个清闲的小官。
可因背负人命,只能无奈加入梁山。
上了梁山后,宋江表现积极,曾对晁盖说:“大哥你留在家中休息,我出去领兵打仗。”
这话表面是说,晁盖身为首领应居家,自己作为属下应冲锋陷阵。
但实际意图是,通过打战积累功绩,提高个人声望。
待声望达到巅峰,宋江便有机会设计除掉晁盖,自己坐上第一把交椅。
随着宋江声势日隆,晁盖也开始频繁征战,最终因一场重大失误陨命——他打仗竟然没有带军师随行。
没有军师相助,等于盲目行动,结果难免失败。
虽说晁盖与军师吴用关系密切,且吴用已被宋江拉拢,按理说应随晁盖征战。
但因宋江不出战,吴用便未随行,导致晁盖孤军奋战而亡。
宋江登顶后,行事路线与晁盖截然不同,很多人虽心存疑虑,却不敢言。
毕竟现实已成定局,反对者或许命不保,而宋江又以丰厚的酒肉招待笼络人心,实在难有人反抗。
就这样,宋江成功团结了108位好汉,招安之路正式启航。
无论曾经盛极一时的大辽,还是田虎、王庆等敌人,梁山军顶多损失一些兵力,将领却无一阵亡。
但到了攻打方腊时,108将几乎血战到底,伤亡惨重,宋江在其中责任重大。
征讨方腊时,梁山军被堵在涌金门外,强攻无果,只能撤退,颇显丢脸。
既然已接受招安,无功而返令宋江颜面尽失。
他便命令张顺:“兄弟,你去把这封劝降信亲手送到方腊那里去。”
涌金门外满是水域,宋江让张顺游过去递信,结果张顺被万箭穿身,惨死沙场。
如此凶险的任务,张顺其实并不愿意接受,但宋江说了算。
为所谓“情义”,张顺只能硬着头皮赴死。
宋江为何要送一封空白的劝降信?
他心知肚明,方腊绝不会投降,更清楚张顺必定凶多吉少。
当众兄弟见张顺惨死,定会愤怒异常,恨不得手撕方腊。
这极大激发了梁山军的战斗热情,攻城战斗也更有希望。
这就是宋江心狠手辣的本质,用兄弟的性命铺路,实在过于冷血。
若非招安,很多将领也不会如此惨死,他才是真正的刽子手。
经过无数残酷战役,108将死伤惨重,能存活者实属三生有幸。
宋江接受招安,派兄弟送死,其目的就是未来能够重返朝廷做官,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他们搅动风云,连朝廷军都难以匹敌。
坦言之,只要宋江敢发难,北宋大有被推翻之虞。
如此强大之人,比功高震主的重臣更令人忌惮,皇帝绝不可能容他生存。
因此招安后,剩余不多的梁山好汉的好日子也走到了尽头。
宋江亲手葬送众多兄弟,能活下来确实是幸运至极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银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