品味经典诗词,讲述历史故事,玲子诚挚欢迎您的光临。
前言:
“落日熔金,暮云合璧”,夕阳如同熔化的金子般辉煌,晚霞与暮云交织成一幅璀璨画卷。斜阳渐落,夜幕将至,热闹非凡的上元节即将盛大开启。
然而,在如此良辰美景之下,李清照却独自茫然四顾:“人在何处?”——年近花甲的她,依然流离失所,心中满是岁月的沧桑与孤寂。
“天涯海角悲凉地,记得当年全盛时。”,李清照此刻的凄凉与迷茫,南宋名相赵鼎也曾深有体会。
同是元宵佳节,同是迎风怅惘,缘由竟是两人均有相似的命运:被迫离开故国和京城,南迁江南躲避战乱。
正月十五是阖家团圆的节日,然而李清照孤身一人,孤苦无依;赵鼎独自漂泊他乡,有家难归,虽月圆人却心不圆。
与李清照的身世之悲相比,建炎二年(1128年)的这一个上元节,赵鼎更多的是对故国的无尽思念。
客路那知岁序移,忽惊春到小桃枝。
展开剩余84%天涯海角悲凉地,记得当年全盛时。
花弄影,月流辉,水晶宫殿五云飞。
分明一觉华胥梦,回首东风泪满衣。
——宋·赵鼎《鹧鸪天·建康上元作》
简释:
身为他乡的旅客,不曾料到时光与季节悄然变换,忽然惊喜地发现桃枝上已悄然绽放春花。
尽管我身处远离京城的偏僻荒凉之地,却依然清晰记得当年汴京的盛世繁华。
元宵之夜,繁花摇曳清影,月光洒下如玉般的银辉,祥云缭绕,宫殿宛若水晶宫般梦幻缥缈。
回望往昔岁月,犹如一场华胥国的美梦,如今站在春风中,泪水湿透衣襟。
赏析:
宋高宗建炎元年(1127年)秋,赵鼎奉命渡江至建康(今南京),协助赵构为南宋定都江南做准备。
此词即写于次年元宵之夜,彼时赵鼎家人寄居杭州,而他却孤身异乡,成了客居他乡的游子。
虽然南宋政权已初步建立,但朝廷尚未安定,面对金兵的追击,赵鼎与高宗不得不频繁辗转迁徙。
赵鼎身为户部员外郎,随驾左右,时而驻扎建康,时而转移绍兴、平江,甚至逃难至海上。
辗转流离间,赵鼎忘却了季节与时间,故而感叹“客路那知岁序移,忽惊春到小桃枝”。
建康虽离汴梁仅千里,却已成“天涯海角”,京城被金人占据,归期未卜。
“试问乡关何处,云水浩荡迷南北”,赵鼎内心茫然,无从辨认家园的方向。
国难当头,去国避乱,前途未明,何谈安身立命?即便距离不远,却如隔天涯。
“天涯海角悲凉地,记得当年全盛时”,这是北宋覆灭后第一个元宵节,难掩思念故国的苦涩。
元宵本该是欢聚的节日,而今半壁江山沦亡,国家摇摇欲坠,何处是归乡?
因此词人慨叹“天涯海角悲凉地”,回忆起当年汴京盛世,心中更添无尽哀伤。
北宋经济繁荣,极为重视元宵节,从赵匡胤起,元宵节法定假日长达五天。
《东京梦华录》记载,彼时开封城内灯会盛大,两廊下精彩绝伦的技艺表演持续十余里,乐声喧天。
夜晚降临,男女老少齐聚街头,赏灯猜谜,观舞龙舞狮,欢庆气氛热烈非凡。
皇帝及宫中嫔妃也登宣德楼,与民同乐,欢宴彻夜未眠。
“花弄影,月流辉,水晶宫殿五云飞”,正是赵鼎对当年汴京元宵美景的深情回忆。
然盛世不再,往事成空,如梦一场,醒来方觉泪湿衣襟。
“华胥梦”出自《列子·黄帝》,梦见华胥国民皆无争端平等,词中借指北宋全盛景象,今春光依旧而世事变迁,令人感伤。
赵鼎的词句结构严谨,意境深远,哀而不伤,刚健真挚,深刻表达了他对家国的无尽眷恋与忧思。
后记:
赵鼎,字元镇,自号得全居士,是南宋著名政治家与词人,籍贯解州闻喜(今山西)。
幼年丧父,由母亲独自抚养长大,既博览经史,又品行端正。
崇宁五年(1106年),年仅22岁的赵鼎考中进士,结交张浚等爱国志士,胸怀救国理想。
仕途上他敢于直谏,反对割地求和,性格刚直,深得宋高宗赏识。
曾两度出任宰相,与李纲、胡铨、李光齐名,列入“南宋四名臣”,为宋朝二十四位昭勋阁功臣之一。
“白首何归,怅余生之无几;丹心未泯,誓九死以不移”,赵鼎晚年最大的遗憾是举荐秦桧。
秦桧上位后对主战派展开打击,赵鼎被诬陷罪名,数次贬黜,最终流放海南岛。
九年流放生涯未能磨灭其抗金志向,至死仍怀救国热忱。
“清刚沉至,卓然名家,故君故国之思,流溢行间句里。”赵鼎的家国情怀贯穿其诗词字里行间。
“分明一觉华胥梦,回首东风泪满衣。”,这首元宵词,恰似他心头难以抹去的乡愁与伤感。
参考资料:
《宋史·赵鼎传》
发布于:天津市申银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