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短短一世,每个人所能做到的事,也应与自身的能力相匹配,才是最合适的选择。我们不推崇那种什么都不求的无欲无求态度,但也不赞成盲目追求一切,甚至不择手段地去争取。俗话说,“有多大的锅,就下多少米”。若是自己本事有限,即使把所有的好事都塞给你,也未必能承受,反倒可能因此招惹不必要的祸患,何必呢?又何苦为难自己呢?
西晋的外戚杨骏显然未能做到如此通透。从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放开外戚参政的束缚后,杨骏就开始意识到,属于自己的政治黄金时代终于到来了。这一刻,他仿佛置身于春风得意的美好时光,心中充满了雄心壮志,遐想连篇。
在司马炎临终之前,按照惯例,他命杨骏与宗室前辈司马亮共同辅佐政务。然而,杨骏急功近利,压根不打算与人分享权力。他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,不仅独揽了大权,还将原本一同被提名的司马亮赶到许昌,自己则牢牢把控了朝廷大权。
展开剩余82%杨家的一些聪明人,尤其是杨骏的两个兄弟杨珧与杨济,纷纷劝他要谨慎,不能因一时得意而盲目贪心。大家虽有权力,但自己的底子还是有限,万一暴饮暴食,撑不住,那后果可是很严重的。最好的办法,还是让司马亮回朝,大家一起分享这份权力,这样才能稳妥地度过这段时期。然而,杨骏不以为然,反而表示,自己从未打算和任何人分享权力,若你们觉得我的做法不对,那就各自回避,我在朝廷,而你们在家,这样大家也不尴尬。
为了拉拢更多支持者,杨骏还向朝廷官员们发放了一波“福利”,比如让所有官员都升了一级。然而,这些小恩小惠并未能真正打动人心。大家心里明白,杨家既没有显赫的士族背景,也带着外戚的“污点”,如今却凭一己之力主导权力,仇恨与鄙视的情绪也随之积累。
若杨骏能像司马炎所安排的那样,低调行事,韬光养晦,实际上还有很大的机会在政治上稳住脚跟。毕竟大多数人对暴富者心生鄙视,但只要他们不显得过于张扬、过于为富不仁,没人会真正加以打压。然而,杨骏偏偏一心想要独占鳌头,结果他从此陷入了无法自拔的泥潭。
历史上,专权的外戚或权臣几乎没有好下场。比如霍光,尽管他在生前安然无恙,但死后霍家还是遭到清算。杨骏哪里有霍光那般的能力和智慧?即便是司马懿,也经过父子三代的努力、全家人的协作,才最终稳住了自己的一席之地。杨骏一开始就剥夺了两个有能力的兄弟,他的杨家在长期的人才枯竭下,怎么能够与司马懿的家族相提并论呢?
杨骏当权之后,为了强化自己的权力,他开始重用亲信,尤其是让外甥段广和张劲担任“近侍”,这个职位不仅仅是侍卫那么简单,它负责帮助皇帝整理重要的政务文书,权力非常大。再者,杨骏还安排亲信在禁军中安插自己的代理人,像张劭担任中护军,刘预担任左军将军,这些都是掌握兵权的关键岗位。
不过,杨骏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,那就是并非所有的“自己人”都是值得信任的。比如北军中侯王佑,表面上他是杨骏的心腹,实际上却是司马炎的暗中棋子。杨骏完全没意识到这一点,结果导致了巨大的政治失误。甚至连自己身边最亲近的人,如赵俊一类的亲戚,也在关键时刻倒向了敌人,最终致使杨家的权力逐渐瓦解。
杨骏虽然多次用人和布置亲信,但却从未真正摸清朝廷的内部局势。特别是他对一些宗室势力的处理过于粗暴,让不少曾经的支持者反感,也让他们更加容易被对手收买。杨骏的妹妹杨芷也未能在宫廷中维护杨家的利益,相反,贾南风通过与赵家的联系,迅速与那些被杨家打压的宗族势力建立了同盟。
贾南风显然是一个深谙权谋之道的女人。尽管她起初在杨家面前展现出感恩之情,但当她看到杨家内外局势的漏洞时,立即发挥了自己的政治手段。她通过黄门董猛的关系,逐渐拉拢了一批对杨骏不满的禁军中下层军官,并巧妙地把目光投向了杨家曾经得罪的宗室力量。
政变最终在贾南风的精心策划下爆发。通过与司马玮和司马允等人的密切合作,她成功发动了一场政变。尽管杨骏在得知消息后也曾组织反击,但由于他的迟疑和软弱,最终还是未能及时采取有效行动。最终,他在逃亡过程中被捕并处死,杨家上下也因此遭遇了极为惨烈的清算。
回顾整个事件,杨骏的死,实在是“活该”。他过于自大,忽视了自己与其他权力人物之间的差距,总认为凭借一己之力便能掌控一切。可事实上,他不仅没有这份能力,还在关键时刻表现出了极大的懦弱和决策失误。历史常常告诉我们,要清楚自己的定位,不要盲目自信,否则不仅会害了自己,还会害了别人。
杨骏就是那个典型的例子,凭借运气上位,却因自身的无知与短视最终坠入深渊。我们每个人也该从中吸取教训,不要因为一时的冲动与欲望,超越了自己真正的能力范围。如果你不适合一个位置,那么最终你所得到的,必然会因为自身的不足而逐渐流失。
发布于:天津市申银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